“巴尔干化”的风险

“巴尔干化”的风险

当今Web2体系结构的问题——特别是用户数据的竖井(siloed 信息孤立)、脆弱性和管理不善——可以追溯到行业偏离早期互联网价值观的根源,早期互联网价值观最初将互操作性作为实现可持续和公平的网络连接世界的关键。以目前的速度,区块链生态系统正面临类似“巴尔干化”的风险,由于企业竞相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展示自己的区块链用例,协议互操作性被剥夺了。

风险在于,在Web3基础设施具有足够的互操作性和安全性以显示其原始架构师的完整愿景之前,主流采用的压力就可能到来。Web3在财务排斥、信息竖井和数据不安全方面可能最终与今天的Web2非常相似——但是取而代之的是由一系列区块链所覆盖,而这些区块链在协议级别上并不互操作。

早期互联网的教训

Web是作为一个公共资助的学术研究项目开发的,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的是增强人类创建、传输和共享信息的能力。早期的在线信息以基本文本和图像的形式出现,由超链接的网络连接和共享。从那时起,Web上的“信息”逐渐演变为表示资产所有权(特别是金钱)、用户配置文件和身份(特别是个人身份的分散数字片段)。

无论数字表示信息的定义有多宽泛,在线信息管理理论都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网络理论。在构建信息传播的下一个进化过程中,早期的互联网先驱试图确保网络上的信息能够以一种模仿人类行为自然模式的方式流动。万维网的发明者Tim Berners-Lee将他的使命定位于建立一个网络结构,使信息的人性化传输成为可能,而不是公司的等级结构。在那之前,网络结构是人类生产和管理大量信息的主导结构之一。

公司僵化的、自上而下的结构试图以一种既定的、有模式的、可追溯的方式来支配信息的流动,而人们如何沟通和共享的现实则要混乱得多,也更加不确定。为了模拟自然的对等社会信息交换,Berners-Lee推荐Web架构中的简单性。通过提供数字系统的基本框架,信息可以以最自然的方式增长和进化,因此必须是可扩展的。一旦“存储方法……对事物的传输方式设置了自己的限制”,信息就会受到影响。Berners-Lee坚信网络应该模仿自然结构,他将网络的生长描述为“在全球大脑中形成的细胞”,并希望有一天网络能够“反映”人类互动、社交和日常生活的方式。

实现可拓展、人性化传输的数字信息的目标取决于一个关键的概念:“端到端效应”。“端到端”效应是指互联网用户(即在信息传播的两端)以一致的方式体验信息。人类需要能够采用重复的行为,这将允许他们检索、处理和提交信息的方式与每次与Web交互时大致相同。换句话说,为消费者提供信息的技术必须以一致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跨地区、跨内容类型实现这一点。

端到端效应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

1)第三方可以建立自己是中间商,提供服务以一致的形式呈现信息,因为它被从a点到b点。这些公司和他们的工程师将“需要学习设计的艺术系统”进行谈判和控制信息通过数字通道的边界,分离不兼容的协议。

2)第二种选择是所有的协议,信息可能需要通过这些协议才能互操作,确保数据可以无缝地从一个用户传输到另一个用户,而不存在需要额外协商才能打破的障碍。本机协议互操作性将自动创建“端到端效果”,而不是依赖于剥削性的第三方在幕后提供这种一致性。

在这两种方法中,互操作性是那些在早期Web开发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人的首选方法。Berners-Lee经常将这个目标描述为“普遍性”,他认为Web的未来将包括一系列不同的协议,但是它们都存在于同一个宏世界中,从而确保兼容性。Berners-Lee恳求技术人员将通用互操作性视为比“花哨的图形技术和复杂的额外设施”更重要的目标。他认为,与专注于协议设计相比,屈从于对利润和商业化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这需要花哨的图形和额外的设施)不那么重要。

随着商业化的加速和互联网的公共起源逐渐消退,它为以前主要是学术的行业引入了一套新的激励措施。结果,随着私营企业竞相超越对手,一系列竖井式的标准开始出现,威胁到网络生态系统的不可修复的碎片化。建立独立的体系与长期的经济优化背道而驰。1964年,在互联网的一篇基础论文中,Paul Baran指出:“在通信领域,就像在交通领域一样,对于许多用户来说,共享一种资源比各自建立自己的系统更经济。”1994年,万维网联盟成立,旨在建立全行业的标准,以确保互操作性信息仍然是Web开发的核心优先事项。WWW联盟“实现web的全部潜力”的目标依赖于这样一种信念:只有通过互操作性——通过跨协议建立标准化来实现——才能满足这种全部潜力。

信息激励

Web上的内容管理提供了早期互操作性和标准化思想的一个典型例子。内容管理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获取价值、建立所有权和保护版权的问题——经常被要求强调Internet的潜在缺点,并促使开发人员、监管人员和技术人员尽早开始讨论这些问题。

“信息想要自由”常常可以追溯到1984年斯图尔特·布兰德的一次大会上。他们认为,信息应该以数字形式公开、有机地传播,就像它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在物种成员之间传播一样。

网络允许近乎无限的信息传播,提供了表达其对自由的渴望的最终场所,超越了迄今为止模拟通信方法的限制。网络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放大的舞台,但这是以对所有权、稀缺性和全球市场已经习惯的价值的清晰定义为代价的。网络允许信息自由,但也暴露了信息被经济利用的机会。(在信息技术进步的其他时期也是如此,例如15世纪的印刷革命和20世纪早期的无线电——当然,规模要小得多)。

这一结果与布兰德名言的第二部分有关,也是引用频率较低的部分:“信息想要昂贵”。回顾过去,布兰德的观点可能会被更准确地重新表述为“信息想要被价值所衡量”,这意味着有时——尽管不是一直——信息是昂贵的。

在网络的推动下,信息流通的新模式和新能力使得正确评估数字信息成为不可能。例如,不能准确地跟踪内容的起源,从而为原始创建者提供适当的补偿。由于缺乏标准的内容所有权协议,第三方可以介入并提供标准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提供标准化的假象,从而促进端到端的效果,这种效果被认为是大规模使用Internet的关键。他们对所有类型的信息都这样做,不仅仅是视觉和书面内容。后端协议互操作性的幻想被用户在前端体验到的越来越多的消除所增强。

当第三方介入并成为信息标准传输的关键时,他们开始决定信息的“价值”。这种早期的经济动态刺激了人为信息稀缺的产生。否认信息免费的自然倾向,会人为地给不同的数据贴上高价标签,而不是让信息按其价值进行估值。这些公司通过限制他们所控制的信息的流动做得很好。他们试图像对待地球上大多数其他商品一样对待信息,在地球上,简单的供求理论规定稀缺等于价值。然而,正如John Barlow在其1994年的著作《思想的经济》(The Economy of Ideas)中指出的那样,“数字技术正在将信息从物理层面分离出来”。通过将信息视为一种有形产品并控制或限制其自由流动的能力,第三方抑制了信息的独特质量,即信息越普遍,其价值就越高。Barlow认为:“如果我们假设价值是基于稀缺性的,就像对实物一样。”那么,这个世界将面临发展与信息(来源)的真实人性相悖的技术、协议、法律和经济的风险。

“(互联网)的意义不在于网络技术,而在于人类实践的根本转变,”Peter Denning在1989年对互联网最初20年的反思中写道。最终,Web2的普及是因为端到端的效果得到了成功的实现,实现了大规模的采用,并让日常用户产生了单一全球互联网的错觉。尽管互操作性是Berners-Lee和其他早期互联网架构师的核心愿望,但对最终消费者(以及寻求从中获利的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互联网能尽快扩展到日常用途。信息似乎有机地、人道地传播;内容似乎是来源和核实的;而且数据似乎是广泛可用和可信的。然而,在幕后,同样的第三方公司(或他们的后代)从最早期开始就一直是互联网上信息传输的把关人,这带来了显著的后果。

早期的互联网理论家并不打算让这项技术永远独立于私营企业。事实上,互联网潜力的实现依赖于这样一种假设,即对大规模使用的渴望将推动私营企业介入,并为更快、更全球化的发展提供资金。然而,私营企业的到来加速了生态系统的最终割据。

巴尔干化的出现

互联网架构师最初的设想是开放、分布式和分散的“网络的网络”。由数十亿美元的美国公共研究经费资助,最初设想为一个学术项目,互联网发展的头20年相对默默无闻。它最初的资助者,最著名的是ARPA(高级研究计划局,后来成为DARPA)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并不一定期望从这个项目中获得利润,因此早期的互联网缓慢而有意地扩展。

网络的第一个实例是实用的:研究型大学的大型计算机非常昂贵,因此在它们之间共享资源将导致更好的研究。政府控制着这些网络,这意味着所有参与者都被鼓励分享他们的代码,以确保持续的资金和保持开源精神。协议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可互操作的数字通信标准在那之后不久就出现了,原因很实际:机器之间必须能够相互通信。到1985年,NSFNET网络已经连接了所有主要的大学大型机,形成了我们所知的Internet的第一个主干。在20世纪8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涌入这个骨干网络——流量开始超过网络承载能力

随着人们对该技术的活动和热情的增加,网络的拥塞是一个主要问题。NSFNET强制禁止商业活动,但这仍然不足以限制流量。这项禁令促进了私人网络的平行发展,以承载商业活动。

为了应对这种并行网络趋势和NSFNET的压力,NSF主席Stephen Wolff提议将基础设施层私有化。这将通过引入私人投资来提高网络容量,从而缓解网络拥堵,允许NSFNET与私人网络集成到一个单一的互操作系统中,并将该项目从政府控制中解放出来,让互联网成为大众媒体。

到1995年,NSFNET完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私有网络生态系统。在此之后,五家公司(UUNET、ANS、SprintLink、BBN和MCI)出现,形成了新的Internet基础设施层。它们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没有监管监督,没有指导它们相互作用的政策或治理,也没有任何政府实体发布的最低绩效要求。这种完全开放、竞争的环境,虽然是前所未有的,但在早期互联网的思想领袖中几乎没有人反对,因为他们总是希望,当有足够的主流利益支持这些网络时,这些网络就会被移交给私人基础设施提供商。换句话说,他们希望当公众接受这项技术时,激励机制会发生变化。Web的协议层和链接层是在相对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只有在网络或基础设施层才形成市场。

这五家新的主要供应商连接和整合了美国各地的本地和小型网络。从本质上讲,这些公司一开始是调解人,后来成为事实上的提供者,因为它们在系统传输过程中的某个时刻监督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到目前为止,与分布式的、有弹性的系统架构的优先级相比,这个组织似乎是反直觉地集中的,但是internet架构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由于有不止一个提供者参与,私营化的倡导者认为,将有充分的竞争来防止基础设施服务层的割据化。在拆除NSFNET之后的几年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基础设施层的私有化导致了供应商的寡头垄断,通过控制信息的移动和吞吐量,实质上完全秘密地控制整个互联网的数据流。它们可以互相提供快捷方式,以克服整体网络拥堵,并为那些为更快的内容交付付费的网站提供优惠待遇。这些供应商之间的协议是完全未知的,因为他们没有义务披露他们的条款,所以较小的供应商网络无法在市场上竞争。

因此,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避免互联网的巴尔干化,一个由5家基础设施提供商组成的阴谋集团最终意外地获得了对整个协议层的控制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教训,说明了本地治理协议和合理监管在为新技术开发健康市场方面的重要性。良好的监管能带来更公平、更开放的竞争,最终会带来整体上更丰富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公众利益的保留还引入了一种反馈回路,对一项新技术的发展进行审查。私有基础设施层形成时的一个缺点是,对从NSFNET转移过来的安全性关注不足,而在NSFNET中,安全性并不是一个关键问题;没有任何安全机制或安全问题的研究开发通常会引入今天仍然存在的漏洞。几乎完全缺乏有意识的治理也导致了所谓的“网络中立性”的极度缺乏,因此将网络速度的优先级分配给出价最高者是不公平的,而且总体上对网络的访问极不平等。相反,为防止巴尔干化而采取的措施导致了一个完全不可逆的巴尔干化基础设施层。

上世纪90年代早期供应商集中化的经验教训,与当前区块链生态系统发展阶段非常相关。互操作性标准的建立很可能作为功能性的必要条件大规模出现。这在Internet的协议层是正确的,并且在Web3中,当出现足够的网络压力,从而产生经济激励时也很可能实现。但是网络的协议层是公共资助,因此摆脱利润预期超过二十年。第一波区块链本质上是金融性质的,而金融激励从它们的诞生和核心一直到协议层都是存在的。因此,尽管在Web2和Web3开发中存在共享模式,但是在它们的时间轴上出现巴尔干化的风险是非常不同的。

优先级的互操作性

尽管关于区块链存在的预言已经存在了几十年,而密码学理论也存在了几十年之久,但区块链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更不用说可编程、可用的区块链技术了——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在这样一个早期阶段,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来说,极具风险的创新和竞争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今天早期的区块链行业面临着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早期互联网行业相同的压力。区块链的机遇是改变世界的,因此风险也是。

正如本系列文章将讨论的,区块链技术的机遇取决于所有主要区块链项目之间的互操作性,这是这些协议开发的基础。只有确保所有区块链,无论是完全无关的,还是彼此之间激烈竞争的,都能将兼容性嵌入到它们的基本功能中,才能使该技术的能力扩展到全球使用并产生影响。

由于加密、Toekn销售和Token市场在过去两年中迅猛发展,区块链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证明这项技术的用途、盈利能力和商业化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动互联网将互操作性置于次要地位,并将重点放在技术的日常可用性上的动机,与今天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我们今天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保持连接并接收实时更新的能力,确保了区块链生态系统比处于类似发展阶段的早期互联网承受更大的压力,要求它展示自己的商业能力。随着公司竞相证明自己比其他现有协议“更好”或“更适应市场”,它们放弃了互操作性,转而专注于重复贝尔Berners-Lee的话——“花哨的图形技术和复杂的额外设施”,这些对目光短视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更具吸引力。

承诺即时功能的竞赛在经济上是有效的,但它的继续可能会危及区块链行业的整个发展。如果企业继续忽视互操作性,每个企业都建立自己的专有区块链,并试图将其推销给一个假定的市场竞争对手,那么几年之后的生态系统可能会非常类似于不可互操作的互联网的早期。我们将只剩下分散的竖井区块链集合,每个区块链都由薄弱的节点网络支持,并且容易受到攻击、操纵和集中。

为区块链技术设想一个不可互操作的未来并不太难。所有描绘这幅图画的材料和图像都存在于早期的互联网学说中,并且已经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讨论过。就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Web3中最重要的数据质量是“端到端”效应。与Web3交互的消费者必须体验无缝的交互,而不管他们使用的浏览器、钱包或网站是什么,以便该技术能够大规模应用。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必须允许信息以其有机的、人文的方式流动。它必须被允许是自由的。然而,今天的区块链对可能存在于不同区块链中的信息一无所知。生活在比特币网络上的信息对生活在以太网上的信息一无所知。因此,信息被剥夺了其自由流动的自然愿望和能力。

信息在区块链中被孤立的后果直接来自互联网的历史书。互联网集中在基础设施层,由于规模的压力,以满足公众的热情和大规模采用。如果Web3生态系统在协议互操作性足够普及之前达到这一点,同样的事情将再次发生。如果没有原生的区块链互操作性,第三方将介入管理从一个区块链到另一个区块链的信息传输,在这个过程中为自己提取价值,并制造出这种技术旨在消除的摩擦。他们将有机会获得和控制这些信息,他们将有能力创造人为的稀缺性和膨胀的价值。如果没有互操作性,这个行业经常唤起的区块链驱动互联网未来的愿景就什么都不是。没有它,我们将发现我们自己在未来的全球网络几乎与当今占主导地位的Web2环境相同。每天的消费者仍然会享受他们与Web3顺畅一致的交互,但是他们的数据将不会是安全的,他们的身份也不会是完整的,他们的钱也不会是他们的。

展望未来

所有这些并不是说业界已经完全忘记或放弃了互操作性的重要性。BTC Relay等概念的证明、Enterprise Ethereum联盟等联盟以及Wanchain等项目表明,一些人仍然承认互操作性的关键价值。无论事情在短期内如何发展,市场压力都有可能激励区块链生态系统实现互操作性。然而,被动的互操作性和主动的互操作性仍然可能造成在何处捕获值和如何利用数据之间的差异。

被动interoperability-i.e。只有当市场需要时,才决定互操作性应该是区块链多年后的关键因素,这为第三方介入并促进互操作性提供了机会。他们从自己的服务中获利,而且他们对用户数据的访问是不对称的。

主动interoperability-i.e。另一方面,确保在生态系统的这个新生阶段将互操作性编码到协议中,确保数据可以安全地、高效地在区块链之间传输,而无需将控制权移交给中介第三方。

毫无疑问,商业化和开源互操作性之间存在着必要且健康的平衡。商业化促进竞争和创新,激励开发人员和企业家建立最适合客户的系统。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平衡在过去是不稳定的。随着区块链兑现承诺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会发现商业化越来越重视区块链的市场准备,无论它在短期内必须牺牲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24小时热点

热点专题

狗狗币一夜暴涨700倍创下历史新高!

最近一段时间狗狗币暴涨幅度达到700倍,出现了巨大的涨幅,这 ...

3206480

波场区块链浏览器

玩比特币的都是什么人

比特币是一种去中心化、众包货币,近些年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关注 ...

924386

火星财经

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挖矿或将在2021年被淘汰(附全文)

2019年4月8日,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 ...

630342

火币钱包

Staking是什么?

目前加密货币的总市值为2236亿美元,Staking中的加密 ...

577936

The Bitcoin News

比特大陆宣布推出两款新矿机:蚂蚁 S19和蚂蚁S19 Pro

当比特币区块奖励减半时,所有矿工产生的总收入也将减少一半。如 ...

560780

TodayOnChain

2024年央行推动数字货币全国使用试点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央行纷纷探索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 ...

551043

波场区块链浏览器

web3怎么下载注册

1. 要下载和注册Web3,您需要安装它的客户端(MyEth ...

520637

什么是货币

以太坊钱包是什么?

我们经常把储存以太坊资产的方法都叫做 “钱包”,

451659

The Block

什么是闪电贷(flashloans)?怎么利用闪电贷(flashloans)来套利?

2月16日,bZx被爆遭到“攻击”,“攻击者”操纵多个DeF ...

407330

Sky Mavis

七大加密艺术品交易平台的比较

哪些加密艺术品交易平台值得大家重点关注?它们各自的特色是什么 ...

364321

ftx交易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