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0日,央行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发表演讲,介绍了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实践DC/EP的情况。那么,DC/EP是什么?
在概念上,“DC/EP”是两个词的组合。其中DC为Digital Currency的缩写,既数字货币;而EP是Electronic Payment,是电子支付。所以DC/EP是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的意思。其中,支付的东西实际上也就是通过移动通信或者是其他的网络系统传输的数字的东西,并不是纸面的货币,所以电子支付本身也是有数字货币的属性。
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很容易理解,就是数字形式的货币。而由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通常也被成为央行数字货币,英文简称为CBDC。一般来说,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币的数字形式,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属性完全不同。另外,央行数字货币一定是中心化的,并且不一定使用区块链技术。
根据央行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演讲所所述,“双层运营体系”将是DC/EP的一大特点,它是指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需要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也可以提高商业机构的积极性,更利于民众对数字货币的接受。
EP为电子支付,这个很好理解,大家用的支付宝、微信都是常见的电子支付方式,但其背后实际还是人民币现金的流动。而数字货币出现后,整个支付过程都可以是数字形式进行。
先来说几个基本概念
了解完上述三个基础知识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了。
首先,它是一个M0。它叫DC/EP。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
为什么是M0?
M0只是纸币和硬币,扫码支付并不在内,扫码支付的钱最终会成为M1和M2。所以其实M1和M2已经数字化了,央行也没必要再对已经数字化了的货币再进行数字化。而且M1和M2的流转已经很成熟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整天用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如果不能提升支付效率,那就不去做浪费资源的事。
但是M0就不一样了,M0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的风险。另外由于现有的电子支付是基于现有银行账户紧耦合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所以现有的电子支付其实并不能完全取代M0。DC/EP就不一样了,在保持现钞属性和特征的前提条件下,也顺便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
所以它主要用于零售流通。
因为它主要用于零售流通,所以它用的不是区块链的技术。
为什么不是区块链的技术?因为现有区块链技术无法支持我们买买买的需求。
去年双十一的时候,网联的交易峰值达到了92771笔/秒,比较一下,比特币是每秒7笔。以太币是每秒10笔到20笔,Libra根据它刚发的白皮书,每秒1000笔。
不过央行也说了,他们并不局限于具体技术是什么,只要你能满足大家买买买的需求,是什么都行。你想让我用什么技术,你爸爸我都可以适应。但是你这个技术要能达到30w笔每秒的水平再来找我。
我既然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如果我做了个针对零售的货币,但是只能达到Libra的标准,那这个货币只能拿来做国际汇兑;如果只能达到比特币的标准,那超市门口就要排队了。
所以对央行来说,什么技术都可以,他们采取的叫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其次,它是一个由央行中心化发行的法定货币。
为什么是中心化发行?
因为央行作为发币机构,不管它发的是什么币,这仍然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只要这种债权债务关系仍然存在,央行就需要在投放过程中保持它的中心地位。
除此之外呢,因为央行说这个东西不能用来炒,所以为了不让这个叫DC/EP的东西在运营机构出现超发的现象,一定要进行中心化的管理。
第三,无限法偿。
由于DC/EP是对M0的替代,它依然是具有无限法偿特性的货币。
这就要求它具有现钞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
基于原有现钞并未承载任何其他的社会与行政职能,如果DC/EP加载了超出其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就会使其退化成有价票证,降低可使用程度,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不利影响。还会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和央行履行宏观审慎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禁止故意损毁人民币。所以,在现钞上添加额外社会或行政功能实际上有损毁人民币之嫌。
因此智能合约,是一个值得再三思考的东西。
什么是智能合约?其实信用卡自动还款也算是智能合约的一种。不过它肯定是没有使用区块链技术的。
在现有数字货币体系中,更多的被应用于以太坊。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账本功能可以被用来创建、确认、转移各种不同类型的资产及合约。几乎所有类型的金融交易都可以被改造成在区块链上使用,包括股票、私募股权、众筹、债券和其他类型的金融衍生品如期货、期权等。
有利于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是已经被央行纳入考虑的,但那些超过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央妈表示,我还要想想。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双层运营体系」。

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就属于双层运营体系。
至于为什么采取双层运营体系,原因也很简单:
第一,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发展不一,各地人口文化程度不一,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不一,要让全国所有人在同一个层次上共同接受一个东西是十分困难的。
为了减少央行自己面对14亿人口的压力,央行决定把这个压力分摊给更多的机构和银行,由大家共同面对。这就跟最近各大银行机构一起办ETC是一个道理,把任务下发下去,帮你宣传的人多了,一起干活的人多了,自己的目标也能更轻松的达到。
第二个原因呢,仍然是因为把任务下发下去更容易解决问题。
因为央行其实一直是一个背后大佬的角色,而各大商业银行及机构才是面对群众的主力部队。他们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都更加的完善。已经拥有了相当成熟的用户体系。如果大佬自己出面,可能要自己再做无用功。这就没有必要了。直接让下面的小弟上,省时省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市场力量。而且如果下发给各大商业银行,银行们必然也会为此提升设备性能,竞争完成「业务指标」,也让数字货币更容易推广。
第三个原因,有一点去中心化的意思。
投资界有一句名言,「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央行自然拥有许多牛逼的清算体系和支付系统,但是如果央行独自发行数字货币,直面公众,就相当于央行这个篮子里同时装了14亿人的鸡蛋。这对央行这个篮子来说,风险有点大。
最后,对于央行妈妈来说,她最希望看到的,当然是自己的孩子们都能独当一面。
但是央妈毕竟是央妈,如果央妈发行货币,那么从信用背书的角度上来说,竞争力明显会优于她的孩子们: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么这就有可能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生意。如果更严重的情况发生,可能会损害实体经济,甚至颠覆现有的金融体系。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呢,基于上述四点,央行仍然决定只向她的孩子们发行数字货币。
当然,这也不是免费的。商业机构和银行需要向央行全额缴纳存款准备金,而作为央行本身,只需要做好信用担保工作,让这个新来的数字货币能够稳定兑换,无限法偿即可。除此之外,双层运营体系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的不断优化。
因此,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对央行数字货币DC/EP较为清晰的认识:
这是一个,中心化管理,在保持现钞属性和特征的前提条件下,脱离银行账户,满足便携和匿名的需求的,不会引起通胀预期的,M0级别数字货币。